早安!
這是「從財報看產業」系列的第三篇。規劃中沒有這篇的,很誠實的說,我寫金融保險業實在沒什麼說服力,我沒有太多金融保險業查核的經驗。它是一個很特殊的產業,會計處理與一般產業不同,即便是專業人士也不好理解。前兩週南山人壽淨值危機,雖然好奇發生了甚麼,倒也沒那個心力深入了解。只是剛好馬上接到一家產險公司股權評價的委任案,被迫對保險公司的會計處理與財務報告表達做了粗淺的了解,也藉這個機會跟各位分享。銀行、壽險與產險,還是有很大不同的,標題雖然用了金融保險業,本文若未特別說明,還是以保險業為主。看完這篇文章,希望能讓您瞭解:
金融保險業的商業模式。
「本期淨利」與「其他綜合損益」有何不同?
商業模式
保險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「股東投入資金」與「向保戶收取保費」。資金則通常使用在下列用途:
投資:包括股票、債券與基金等,以賺取利息、股息與資本利得。
商用不動產:賺取租金與資本利得。
放款:賺取利息。
風險
由前述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,也可推導出保險公司經營上的主要風險:
理賠風險:一般來說,透過大數法則,產品的風險是可控且可計算的。理賠風險涉及產品設計時保單的設計與精算,基本上是可控的。惟若有突發事件發生,則可能產生鉅額損失。如這次防疫保單所造成的損失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債券與放款違約風險:會造成壞帳的發生。
債券與股票價格下跌:會造成債券、股票與基金之投資損失。
不動產價格下跌:會造成不動產之投資損失。
保險公司是一個風險分擔的平台,這也是它主要的價值。所以當保戶出險,要求理賠時,有足夠的現金,是最重要的事。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,著重的是長期的穩定報酬,而非短期的絕對報酬。
存續期間(duration)
衡量投資報酬需要同時考慮兩個項目,分別是:(1)投資期間取得的收益:可能是利息、股息或租金。(2)資本利得:處分資產所得現金減原始投資現金。
企業經營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影響,股息分配本來就較不穩定,加上股價亦具有波動性,若論報酬的穩定性,一般人通常會認為債券強過股票與不動產投資。尤其是美國政府公債或AAA等級的企業公司債,違約風險微乎其微,更是被認為是等同現金的投資工具,是風險規避者最佳的工具。這樣的思維對嗎?
是否是安全的投資工具,應該要看「安全」的定義是什麼?不先定義投資期間,則無法確定債券的報酬率。一般投資者評估債券通常只看到違約風險與票面利率,很多人會忽略市場利率變動對於當下債券市場價格的影響。最近碰到銀行理專大力推銷長天期(20年以上)之高信評(如Apple)公司債,利率4%~5%,我都回說風險太大而拒絕。他們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有風險?就我來說,這當然有風險。當我的退休目標是要獲取年報酬5%,感覺上這樣的產品似乎很適合,惟即便持有到到期,倘投資第二年,市場實質利率即調升為10%,這代表什麼?這筆錢本來可以投資在其他債券,獲取10%的報酬,但現在剩下的19年,只能被鎖在這裡賺5%。你認為你是否有損失?這就是債券市場價格會與市場實質利率反向變動的主因。只是該如何衡量債券市場價格對市場實質利率變動的敏感度呢(也就是市場實質利率美升降1%,債券價格變動的比率)?
一筆投資的回收可以拆解成一筆或好幾筆的現金流入。例如零票面利率的公司債,是到期時一次收回現金。高票面利率的公司債,則是發行時折價發行,陸續收回現金。理論上現金回收速度越快的,債券價格受利率波動影響的幅度越小。財務學上所謂「存續期間」(duration),就是依各期現金流入,求算加權平均期間(將現金流量以流入期間加權,期間越久者,權數越大)。所以零票面利率的債券,duration最長;期間越長者,duration越長。長天期的債券,利率變動對其市價的影響最大。
保險公司策略
由前段的描述,有些人可能會想,那簡單,我都投資短天期的高品質債券就好了。但是短天期的債券則有再投資風險。簡單說,一年後你收到本金了,那時要是市場實質利率降了呢?你可能就無法再享受5%的報酬率了。由此可看出個人投資與保險公司投資思維的不同。保險公司著重的是可預期性,當下賣給你的保單,用的利率是1%,他只要能找到期間相仿,風險最小,利率高過1%的投資標的,就穩賺不賠了1。因為壽險產品期間較長,所以通常會投資長天期的債券。而個人則是希望隨時變現都不虧錢,所以在這個時間點,我可能傾向買短天期的債券。
前面也提過,法幣(如美元、新台幣等)本身就是一項投資。美元之所以會在市場恐慌時升值,就是因為美國是當今國力最強的國家。不用擔心她兩手一攤,叫你自己想辦法。各項商品(包含法幣),也多用美元計價,市場流通性夠,需要時隨時可轉換為所需要的資產。所以壽險公司購買長天期、高品質、以美元計價的債券,也就似乎能理解了。
其他綜合損益
企業經營的過程中,發生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的事項,若非股東的投入,代表的就是股東權益的增加。會計上對於股東權益增加的處理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透過損益表,先拉到損益表秀一下,表揚管理當局好棒棒,然後再轉到股東權益的加項(保留盈餘)。另外一種則是直接當股權權益加項,就不進損益表了。IFRS實施前,這樣的項目可由股東權益變動表觀察到,IFRS實施後,可以在「綜合損益表」最下面,「本期淨利」後看到一個「其他綜合損益」的項目。
列在其他綜合損益的項目中,有一項是「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」,它的增減變動就是直接入綜合損益,而不入本期淨利。也就是這項資產的增減變動會影響股東權益,卻與本期淨利無關。若依1336期今周刊的說法,這個科目就是造成南山淨值大減的主因。
鋪陳了這麼久,就是要你瞭解,南山的事,「有可能」是合理的。假設列在「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」就是剛提到的長天期債券。壽險公司合理的做法本來就是找到天期可配合之低風險債券投資,當保單與債券都到期,才能蓋棺論定管理當局的決策績效,期間中債券投資市場價格的波動若列入損益表,似乎對管理當局不公平,不列入又無法反映當下所持有債券投資的市值與股東權益應有價值,所以透過其他綜合損益轉列股東權益也可理解。解釋了損益表賺錢,但淨值大減的原因,但接下來你會問,那淨值大減難道就應該嗎?
假設你的眾親朋好友集資,無條件給你5,000萬,但從明年開始,每年要給當年度股票賠錢的人200萬,連續給20年。你拿了這筆錢,發現市場上有一個由政府承租的商用不動產,市價5,000萬,每年租金300萬,20年期,不可取消,這樣的交易你做不做?做呀,當然做,你會去想明年房價跌成3,000萬的問題嗎?這不就是保險公司在做的事。那為什麼利率拉高,會讓保險公司淨值大減?主要是因為「現值」,現金流不變,但現值會依市場利率變動。若資產(房租收入)與負債(每年付200萬)都依市場利率折現,就不會有鉅額淨值損失。問題就出在目前會計處理僅要求資產面要反映升息影響,這也是IFRS17未來要處理的議題。
結論
過去「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」確實給予部分有心者操控損益空間,資產先分類為這個項目,當需要利潤時,賣掉資產就可以將處分損益改列本期利益。後來會計處理雖然對分類做了些限縮,惟避免影響過大,後來還是妥協的弄出了個「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損益」。業者為了財報表現而改變持有策略或許不該,然「其他綜合損益」還是有它存在的道理與價值。若能理解有些資產與負債的增減並非透過損益結轉至股東權益,而是直接影響股東權益,就能理解在某些狀況下,確實可能發生賺錢但淨值減少的情況。瞭解了保險公司的經營策略,你也可以瞭解,在現行的會計處理下,一家安全的保險公司是有可能因淨值大減被誤會的。
閱讀保險公司的財務報告,除了本期損益,其他綜合損益、股東權益變動表與附註都是重點。其他綜合損失是基於甚麼原因產生的。這些損失是管理當局長期策略下,因報表表達不可避免的,還是因管理當局太過躁進所造成?這些都需進一步透過閱讀財務報告附註才能(或許也不能)瞭解的。
所以也常見壽險公司投資在商用不動產,只要租金報酬率夠,就不用太過擔心短期的房市波動。